阳光与彩虹相伴,表扬与成长同行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摘要】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本文就强化理论与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实施、赏识教育的源泉作初步探讨,旨在创造一个幸福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自信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赏识教育    强化理论    形式多样   扬长    难度    改革  源泉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它是建立在众多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其中动机理论是赏识教育最主要、最能体现其特色的理论。“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这已成为21世纪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一个信条。学习动机是认知学习的最重要的必备条件之一。”英国心理学家戴 .冯塔纳在他的《教师心理学》中明确地指出“缺少足够的动机是不可能在学校的学习中获得满意的结果的。”

一、 强化理论与赏识教育。

行为主义者认为,凡过去受过强化的行为,比过去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如果学生的学习得到强化(考试竞赛得到好成绩,得到教师家长的赞扬),他们就有积极学习的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考试竞赛没有得到好成绩,没有得到教师家长的赞扬),他们往往缺少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惩罚或遭到嘲笑,他们则会产生逃避学习的动机。

我们常说:好学生是被表扬出来的;坏学生是被批评出来的。“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你上课在干什么?”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也许老师根本不觉得自己在批评学生,只是想“精益求精”,可就这些话语,会让孩子倍感自卑,失去自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而在学习中激励学生其实是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有了成功的体验,就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可以产生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原动力。他们就能从他人的激励过渡到自我的激励,这正是我们老师想要看到的理想的激励效果,也是激励的最终目的和出发点。

二、赏识教育的实施。

1、赏识教育形式多样。

在工作中,我经常肯定、鼓励、信任学生,适时适度地赏识学生。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我尽可能多制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批改作业的时候,我常常会写上这样的赞语:批改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课堂上,学生答对问题时,我会说:Good.A good job.Great…….,答错了,我依然会面带微笑的说;It doesn’t matter. Thank you all the same.;课后,对他们的英语问候,我总是给他们竖个大拇指; ……. 

本学期我任教的初一(1)班,有一名学生叫叶凯,他的其他功课都很优秀,就是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我几次找他补课,他总是避而远之,这让我很无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在寻找机会,来拉近他与我的距离,让他接受我,让他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10月13日晚上,我校举行以“心怀感恩,情满人间”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叶凯同学通过预赛选拔,入围本次比赛。我在写学校报道的时候,特意把他写进去。第二天,这篇报道就被挂在长兴教育网校园快讯上,我抓住这个契机,立刻把他叫来,打开网站,让他看到只有他的事例在我的报道里,我还告诉他,你远在杭州的父母只要打开网站,也能看到呢。我看到他是那么的激动不已,我知道我这一小小的举动,收获了他的心。果然,从那一刻起,他就和我慢慢亲近起来,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以后我上课时,他总是坐得端端整整,听得认认真真,作业做得清清楚楚,遇到问题及时来问,期中考试比上次单元考试进步了15分。

2、赏识教育须注意“难度”。

欣赏表扬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欣赏表扬后进生。许多人有追求完美的心理,看问题更多带着挑剔的眼光,学生是成长中的人,身上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要找到他们身上的优点,须我们老师转变观念。要让学生明白,成功不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成功应该是每位学生每一天的感受。能进步就是一种成功,成功也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力求让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所有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本学期期中考试后,初一(1)班,转进来一名新生华张峰,他妈妈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他在外面学校从来不学英语,第一次英语作业,书写极其糟糕,字迹大小不一,东倒西歪,还有一些作业干脆不做。我当时非常生气,想把他的作业评为不及格。然而,在落笔之际,突然发现其中有一个单词“have写得还不错。于是,我改变了主意,将那个单词用红笔圈起来,并在旁边加了一句评语:这个单词写得真漂亮。谁想到,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语,竟使他的作业从此走上“康庄大道”。期末英语作业评比,他荣获二等奖。半学期下来,他的学习态度明显端正,成绩从无到有,相信只要我们和他共同努力,他的成绩会从不太好到很好。

3、赏识教育力求扬长。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赏识教育坚持不以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独到之处,多角度立体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并细心观察,扑捉他们身上一闪而过的闪光点,挖掘他们身上与众不同的优点,一旦发现,及时表扬,往往是事半功倍,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学期初一(2)班来自温州的洪晨钰,学习成绩较差,各方面都不突出,自己也比较自卑,常常独自发呆,但我知道他如他的名字一样,是块未经过雕琢的玉。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秋晨,天气阴沉沉的,教室里开着灯,大家静悄悄的自习,忽然,停电了,教室里一片昏暗,这时坐在窗边的洪晨钰,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光亮就这么进来了。我一阵感动,脱口而出:“细节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天气凉了,洪晨钰同学坐在窗边,但为了同学们能看得清楚,他不怕着凉,打开窗,让光亮进来。我想光亮不仅照亮了同学们,也照亮了他高尚的心灵。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了,向他表示感谢。从那以后,他上课听得可认真了,还能积极举手发言,课后常常主动到我这儿来背单词,问问题,成绩明显上升,人也明显开朗活泼多了。

4、赏识教育重在改革。

赏识教育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激励方式。以前我们每次考试之后,都要习惯的进行成绩排名,每次我拿着分数单走上讲台时,就能看见一双双不安的眼神,似乎听到大多数在说:老师,不要!我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这样公布排名,虽然增强了排名靠前学生的学习信心,打击了排名靠后的学生。初中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正在处于心理上的叛逆期,低分数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生有可能会觉得没面子,抬不起头来,从而丧失学习的劲头。如何消除单纯成绩排名的负面影响?我参照外地做法,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赏识、激励。按照姓氏笔画排名,既鼓励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让其他学生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排出进步最快的学生,按单科成绩排出前几名,按考试的某部分内容得分排名等,这样做尽量让班级多一些“第一名”,达到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中,能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至少都有一次排到某种类别的“最优”或“最前”之列,让学生通过排名,真正感受到“我真行”或“我也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受到老师的赏识,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赏识教育不断创新。

赏识教育需要我们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适时的激励他们。但是一个学生的优点不只是学习,还应该体育、英语口语、科学发明、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我还尝试每周一次的班会,试图发挥班级团队的作用来推动激励机制的实施,让同学们互相赏识。这就是在班会上让每位同学先阐述自己一周来取得的成绩和自己身上的优点,再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让他们在充分肯定自己的同时,也毫不吝啬地赞美自己的同学。因为,在心理学范畴,同伴的激励被视为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三、赏识教育的源泉。

赏识教育的源泉在于爱,每个教育者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能激发爱,师长的爱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学生会非常珍惜来自老师对他们的爱,他们会以实际行动来向老师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因此,赏识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爱,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信赖。

赏识教育还在于真正体现教育的宗旨。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则应该重在恰到好处地欣赏和表扬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教育的宗旨。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诚然,孩子身上也有不缺少优点,如果我们能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及时发现每个孩子的长项和闪光点,挖掘其潜在的成长点,一个精彩的提问回答,一次出色的课文朗读,都能成为我们的鼓励对象,并及时给予赞美的语言、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诚意的鼓励,这样做,孩子们自卑少了,自信多了,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了,他们不再消极逃避了,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了,他们自会积极参与了,这样,他们或许因此给你一个惊喜,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来。

如果说祖国是一座大花园,那么,学校就是一个小花园,花园里百花争艳,姹紫嫣红,这是园丁们呕心沥血,辛勤浇灌的结果;教室里星光闪烁,各有千秋,这是老师们循循善诱,欣赏辅导的结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些异彩纷呈的祖国的花朵,是百般挑剔,还是培育欣赏;是冷嘲热讽,风刀霜剑严相逼,还是呵护有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做,不只是关系到学生成绩的优劣,更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前者会让学生产生逃避学习的动机,后者就会产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无须赘述,不言自明。

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需要一双慧眼,而我们面对“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祖国栋梁”,则更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用“美的眼睛”去挖掘美、欣赏美,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在学校的学习中获得满意的结果。”

参考资料

1、《教师心理学》 英国心理学家  戴 .冯塔纳 

2、《家庭医生》2009   5月下半月刊

3、《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吴增强. 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

4、《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念于实践》【M】.钱在森.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5、《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培养》【M】.赵福庆.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6.《人格与健康之迷》,蒋方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健康人格及其塑造》,高玉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09    02期   05 期  06期

9、《教师博览》  2009  03期

10、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民族出版社    

徐长利

2012-4-18